本網訊(文/黨委宣傳部)12月21日《中國教育報》半版刊發了我校校長桂國慶和校長助理楊桂署名文章《立德樹人 “五育并舉” 實現人才培養新境界》,大篇幅報道了我校教學工作。
文章從2014年升格本科院校以來,學校堅持德育為先,遵循教育教學基本規律,對實踐德、智、體、美、勞全面發展的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培養路徑與方法,經驗與成效做了全面梳理,形成了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,將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、文化知識教育、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,奮力實現新時期高等學校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與要求。
文章全文如下:
黨的十八大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,是理念到實踐的升華。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,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、文化知識教育、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,這是新時期高等學校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與要求。重慶工程學院2014年升格本科院校以來,始終堅持德育為先,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放在首位,遵循教育教學基本規律,不斷探索實踐德、智、體、美、勞全面發展的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培養路徑與方法。
明確育人目標,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
(一)價值引領,黨的組織建設全覆蓋
學校黨委除了在二級單位建有黨的基層組織外,在各研究所、社團、社區(公寓)、校企合作項目中均建立了特設黨支部。建設了黨建校外教學基地10個、師生黨員勞動教育基地15個、實踐教育基地30個,命名師生黨員、入黨積極分子、優秀學生創建的各類示范崗、示范寢室近2000個。
(二)“4個融入”,育人過程全覆蓋
育人是一個學習、實踐、感悟,再學習、再實踐、再提升的“內化于心、外化于行”的教育過程。升本伊始,學校提出了“1+3”的本科人才培養階段要求,即一條4年不斷的素質教育線和通識教育、專業教育、行業教育相融合,并圍繞融入課堂、融入活動、融入生活、融入社會“4個融入”,從人才培養時間階段及空間環境上系統構建育人體系。
在時間上,對大一新生,引導其樹立學習目標,明確發展方向,培養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;對大二、大三學生,以能力提升為重點,通過各類課程學習和社團文化、實踐活動、崗位鍛煉等,提高其綜合素質;對畢業生,通過社會實踐、專業調查、畢業實習等,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、正確處理個人理想追求與祖國利益和人民需要之間的關系,培養責任感與使命感。大學4年雖各有側重,但有機銜接、相互滲透。
在空間上,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,建立了校外育人基地和學生寢室、學生網絡等活動要求與行為規范,制定評價指標,加強過程考核與評價,占領網絡、寢室等育人陣地。對原先單一性、形式化的組織、活動、課程進行系統梳理,建成集校內外學習場所、生活場所、實踐場所等于一體的空間育人環境。
(三)點面結合,育人活動全覆蓋
一方面,依托創建黨建校內外教學基地、學生黨員示范崗等開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,各二級學院圍繞理想信念,開展“一院一品”活動,如管理學院黨總支“七培四創”、軟件學院黨總支“四團五紅教育”等。同時在課程教學中,開展與課程內容、特點、教學目標緊密結合的課程思政。在各類課外活動中,堅持價值引領、文化浸入,如晨課演講活動中,以“四個自信”為引導,圍繞關于黨史、中國近現代史、勵志人物、家國情懷等主題的系列優秀書籍閱讀展開。
探索育人模式,營造“五育并舉”生態環境
(一)“三位一體”,筑造“五育并舉”立體空間
“五育并舉”具有全面性、基礎性、長期性的特征,須將學習、實踐、創造三要素有機融合,形成學習、實踐、創造“三位一體”的持久性訓練(培養)系統。通過“求知平臺”等5個平臺運行實施,并將德育涉及的思想意識、行為習慣、知識學識融于各個平臺及其各階段、環節之中。
“求知平臺”。2015年起開展“探究式深度學習”課程教學改革,拓展課程內涵與課堂空間,搭建起以課程學習為基礎的第二課堂“學習活動+學習成果”展示平臺;將閱讀、拓展、創造要求列入教學目標,學習成果納入課程考核。截至2020年,共有100多門課程開展了拓展式教學,每年用于“求知平臺”的課程建設、各項活動、教師指導等方面的經費達400多萬元。
“健體平臺”。立足體育課“健康知識+基本運動技能+專項運動技能+運動習慣”教學目標,調整教學(訓練)內容、重構管理方式、改革課程評價。建立了17個學生自主管理的專項技能體育俱樂部,開展俱樂部聯賽制。搭建智能化“重工樂跑”平臺,明確每周“樂跑”時間和里程,與俱樂部活動參與和體測情況綜合起來進行評價。
“審美平臺”。依托學!爸腥A文化動漫研發傳播中心”搭建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,集美育課程教學、藝術作品創作、科普與文化傳播的美育平臺。開展系列文化傳播活動。近年來,上傳以建黨百年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、美育活動等為主題的數字作品上千件,到重慶巴南、渝北等區縣開展百年黨史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科普活動17場,參與學生近500人次,受眾3000多人。
“做事平臺”。本著學生自主管理的理念,拓展公益性學習工作崗位。組建“花溪物業”“重工會議管理中心”“學生黨員微課宣講團”等自主管理組織39個,參與學生800多人;全校各部門、單位按職員崗位1∶1提供學生助理崗1400多個,5年來累計參與學生10000多人。學生在各崗位的工作納入勞動教育實踐學時。
“創造平臺”。學校以“雙創”課程中的創造創新實踐為重點,搭建了“金字塔”式的“創造平臺”,與相應課程考核與學科專業為基礎的“一專(課程)一賽”掛鉤,通過班級賽、院級賽、校級賽實現學生全員參與;依托各學院創新實驗中心、創新團隊開展學科專業競賽;5個平臺均開展創造創新實踐活動;加速“雙創園”培養與孵化。每年累計參與學生達6000人次,涉及經費600多萬元。
(二)“三個結合”,構建“五育并舉”運行機制
首先,將學科專業教育與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相結合。形成了“課程學習+拓展學習+活動競賽”的專業課程學習模式,將第二課堂實施方案納入教學大綱;開展“一專一賽”的教學活動,如學校黨委與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展的學生黨員微黨課宣講、軟件工程專業學生以宿舍為單位的第二課堂學生項目開發團隊等。
其次,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。各平臺以“學習(課程、崗位)+實踐(活動、創造、競賽)”相結合的方式進行,針對不同平臺設置不同的學習內容,開展不同形式與層級的競賽、評比。如“做事平臺”中的學生助理實習體會交流,“健體平臺”中的俱樂部活動參與,“審美平臺”中的課程技能學習、作品創作與文化傳播。
再其次,將平臺建設與學校管理相結合。學校成立了校級領導任主任的素質教育中心,制定了《第二課堂素質教育課程運行管理規定》《重慶工程學院素質教育實施方案》等制度、方案,將各平臺建設與管理、學生活動組織、教師指導等納入相應管理部門和二級單位職責,明確工作要求與考核標準。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溝通交流,解決實施中存在的問題,基本形成了黨委統籌、相互協作的學校素質教育管理運行機制。
(三)“由軟變硬”,形成“五育并舉”激勵機制
育人評價通常是以“軟指標”形式存在的,其實施力度有限、評價標準模糊。為使其真實有效,學校在開展各項活動與工作時將具體措施和效果放在突出位置,堅持落實到人、標準到事,將評價結果納入對相關部門、個人的考核、評價指標,實現正向激勵。如在5個平臺建設中明確部門與個人的工作任務、目標考核,并且與績效掛鉤,使“軟指標”變為“硬約束”。
同時,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思想品德、素質拓展、勞動實踐等5個素質教育學分為學生必修。制定了《本科學生學分認定與轉換管理辦法》,通過學分要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5個平臺中的各項學習實踐活動。2020年,通過各級各類素質教育活動申報獲得學分獎勵與轉換的學生達1500多人次。
著力頂層設計,實現人才培養新境界
(一)思政教育和課程思政貫穿全過程
一是構建了黨建引領的思想政治教育、素質教育體系。實現了從頂層設計、操作運行到考核評價的完整體系。二是落實“4個一工程”,全面開展課程思政,即100門市級、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,100名課程思政優秀教師,每學院一個優秀課程思政專業,每專業一門優秀專業思政課程。構建了以思政課程、課程思政、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。
建立了兩個層面的黨政學團聯動實踐教學機構開展協同育人。學校學工部、團委、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組建了思想政治實踐教學工作組,二級學院黨政學團組成了思想政治實踐教學教研組。
(二)以德育德,教書育人能力上臺階
在師資隊伍建設中,堅持以德為先,圍繞教書和育人、言傳和身教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等“4個相統一”,形成了 “四關”師德師風建設機制:把好教師“入職關”;充分利用師生黨員勞動教育基地,加強宣傳培訓與示范引領,把好教師“上崗關”;加大教師教學和學術行為督查,把好教師“言行關”;嚴格師德師風考核評價,把好教師“評價關”。
在教育教學過程中,堅持以德育人、以德立教,通過“一師一優課”“課程思政優秀教師”等教學活動與教改項目的開展,引導鼓勵教師專業理論學習與關注社會相結合,以思想引導、學業輔導、價值塑造為內容,全程參與育人。
(三)學習實踐,知行合一成效提檔次
學校將各專業、課程的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貫通,同時將美育、勞動教育、體育、社會實踐課程納入學校重點課程建設,結合各平臺學習、實踐中的思想引領與德育活動,將德育與智育等有機結合,構筑起美育、勞動教育、體育課程教學的生態圈,將“課程·學分”課程式教學變成“系統·全面”實踐行動。
5個平臺運行6年以來,幫助學生將價值、知識、創造力等內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效果不斷顯現。近3年,學生綜合素質逐年提高,在市級以上學科專業技能競賽中獲獎1200多項,其中“互聯網+”大賽78項、“挑戰杯”38項、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245項。獲取專利和軟件著作權120多項。學生參加“三下鄉”活動1500余人。學校的學生助理崗、花溪物業團隊和學校教室保潔、草坪維護工作被《重慶晨報》、華龍網等多家媒體專題報道。(桂國慶 楊桂)